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民俗之美與工藝之華

謝宗榮、李秀娥 合著(2016年,晨星出版公司)

《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作者序
民俗之美與工藝之華
                民俗工藝是民俗文化與工藝文化的有機結合,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範圍之內,人們為了適應環境、凝聚族群所累積出來約定俗成的生活智慧,民俗工藝則是藉以具象化呈現民俗內容的工藝品項。為了具體呈現民俗文化的內涵,除了運用語言、文字之外,工藝、音樂、歌曲、戲劇等藝術手段就成為最佳的工具,也型塑出許多具有地域性色彩的獨特民俗藝術,其中民俗工藝尤其以其靜態的、具體化的藝術形式,更是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成為傳達民俗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
                台灣民俗工藝的品類十分多元,所運用的層面也相當廣闊,這些工藝品除了可以根據現代藝術學或工藝學的角度,用工藝技法或材料的運用來加以分類之外,仍須依據民俗文化生態脈絡的觀點,以工藝品使用者的立場來加以理解。因此,除了典型的宗教藝術如神像、法器,以及音樂、戲劇中所運用的工藝品之外,可依照台灣漢人社會的民俗文化生態,又根據其工藝品藝術性的輕重,區分為生命禮俗工藝、歲時節慶工藝、廟會祭典工藝、寺廟裝飾工藝、信仰習俗工藝等五大類型。
                由於民俗工藝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工藝的發展包括其外在形式、技法、材質等,尤其是其造形與圖像、紋樣之呈現,都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表達了特殊的審美觀點。台灣民俗工藝在台灣漢人民俗文化的涵養之下,呈現出傳統性、在地性、族群性、信仰性、藝術性等特質,並與台灣漢人的移民墾拓、族群發展、聚落開發等過程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在民俗文化的延續之下,台灣民俗工藝也發展出獨特的工藝生態,包括匠師、技藝、材質等,而產生了諸如彩繪、木雕、石雕、磚雕、泥塑、交趾陶、剪黏、刺繡、紙紮等豐富的工藝藝術。而在這些工藝的形式之上,也廣泛運用了傳統民俗文化所傳承的豐富紋樣內容,呈現出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
                台灣民俗工藝在台灣特殊的民俗文化涵養之下,用工藝的手段企圖傳達台灣漢人社會的常民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不論其外在形式是喜劇性的、優美的、崇高的,抑或是怪誕的,多喜愛以繁複的造形與高明度、高彩度的繽紛色彩,表現出一種「熱鬧」的外在形式。這種愛熱鬧的特質,除了反映出集體的社會文化心理現象之外,也間接反映出民間社會普遍追求族群繁衍、生命繁榮的生活理想,也是台灣民俗工藝的重要價值所在。從這些富有民俗文化內涵、品類眾多的民俗工藝之中,人們從而獲得一種「安身立命」的精神託付,以及生活內涵的充實感。
               筆者自幼成長於南投市一個民俗氛圍濃厚的傳統家庭,青少年時期喜好工藝美術,大學時期考入藝術科系學習,多年來一直未忘情於藝術領域之悠遊。離開軍旅生涯多年之後,在協助內子李秀娥從事信仰民俗田野調查之餘,深埋在生命裡層的那顆民俗文化的種子因此而快速萌芽,逐漸走上民俗與工藝的探索之路。多年後,又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考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名「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進修,二十餘年來,民俗與工藝之研究也幾乎成為懸命下半生的不歸路。
              《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一書的雛形,起源於2012年筆者主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委託的一項展示研究案—「臺灣民俗工藝圖像藝術研究」[1],期間將筆者過去對於民俗工藝的相關探索做了一個整體性的耙梳、彙整工作,本書的內容是以這一個研究案附錄的「民俗圖像展示參考文案」為基礎,再加以補充、修訂而成。為了讓讀者能淺顯的認識台灣民俗工藝之美,主要的內容即以詞條的體例來撰寫文字,並配合大量相關圖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呈現台灣民俗工藝之美。
                本書的文稿、圖片大都出自筆者之手,內子李秀娥協助部分詞條撰寫與圖片拍攝,感謝好友吳碧惠、陳進成、黃秀蕙、黃虎旗提供相關工藝圖片。本書承晨星出版公司主編徐惠雅女士之不棄惠允付梓,特別要感謝研究所業師臺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惠賜序文,而在執行主編胡文青先生的戮力編輯之下,再加上美術設計Lucas費心賦予優美的版面,終能以優美的全彩版面來和讀者見面,這都是筆者所要致謝的。書籍即將付梓,還是要感恩在筆者漫長的探索歷程中,所有曾經提攜過的師長以及提供協助的友人,期望讀友們能喜愛我們這個「愛台灣」的微薄成果。
              謝   宗   榮      
2016年歲次乙未臘月吉旦
謹識於內湖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1] 展示研究案成果於2015328起至1018止,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文化館展出,題名「藏寶圖—臺灣民俗圖像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