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自序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
自序

台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了表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出的熱鬧氣氛更是台灣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廟會與夜市、選舉也並列成為台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

台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了是台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出版品,只是這些出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面的,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面向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也曾出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或發表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台灣廟會文化》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面向,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續說〉中概略說明台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台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了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台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制解、扶乩、求財、求姻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曲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台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三、四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面向?又必須全面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干預,如一九五〇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與民俗、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以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台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一心誠敬」,這應該才是我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台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了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在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以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了。

感謝晨星出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出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了,只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家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了,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台灣廟會文化各個面向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千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謝宗榮        謹誌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自序



《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18年8月1日。
https://www.morningstar.com.tw/bookinfo.aspx?bookno=0154021
民間信仰、社廟、廟會文化

自從《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出版迄今,倏忽已過了十五年的光陰,也是應該再重新整理出版了。沒錯!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正是
2003年版《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補充改版。

2003
年筆者編撰《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時,主要的內容是限制在介紹台灣漢人社會以地方公廟為主所發展出來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因此在書名之下就題註有小標「台灣漢人民間信仰與社廟文化」,「社廟」即是最傳統的地方公廟,而以「社」為主所形成的文化面向也就包括了「社廟」、「社神」與「社祭」、「社會」等,社祭與社會所形成的活動,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廟會」。而不論是社廟的祀神、祀具文物、建築,以及內容豐富多元的廟會活動等,也都共同構成傳統宗教文化的內涵,是台灣漢人社會中十分精彩且珍貴的文化資產。
為了改版的《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更符合標題所要呈現的內容,也讓讀者感受到筆者在改版時的用心,在文字方面除了修訂舊版《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局部內容之外,也增加了舊版所未編入的「社廟祀具與文物」,又將舊有的圖片全部換新並增加數量,以符「圖解」之名。因此,讀者若僅是翻閱圖片,當會發現都是筆者改用數位相機之後,近十餘年來所拍攝收集的內容。在這些近四百張圖片中,除了極少數偏屬私人財產性質之外,所有的圖片也都一一註明拍攝的地點,可供讀者按圖索驥。

由傳統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各個文化面向,一向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文化資產。或謂一個人的旅遊地圖中,一生所必要親眼目睹的人類文明史景觀,諸如中國的雲岡造像、敦煌莫高窟,希臘的神殿,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教堂等,無一不是宗教文化的產物。而在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中,不論是中國先秦的銅器與玉器、漢代的帛畫、三星堆的青銅面具,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像、達文西與拉菲爾的聖壇畫、聖母像等,更是宗教文化的展現。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的神像、寺廟建築等,雖然無法和這些世界頂尖的宗教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由於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容豐富,除了起源自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與巫術信仰之外,更有儒教與道教、佛教的巨大影響,面貌十分多元化。這些宗教文化的內涵,也隨著各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各自呈現出其特殊的文化形貌,再加上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興盛,無形的信仰文化資產更讓這些以寺廟建築為主的有形文化顯得活潑而生動,而不再只是脫離當代生活經驗的「遺產」。

台灣的社廟宛如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不論其規模大小,只要我們用心加以深入觀察,都可以編織、描繪一幅十分生動而精彩的「圖畫」,而且更是年復一年不斷上演的「動畫」。《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所呈現的文字與圖片,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在全台踏查之下所累積的成果。以筆者一己之力,雖然無法將全台每一座社廟及其廟會活動都考察一遍,但是從數萬張的圖片中逐一檢視而挑選出較具有代表性者,對於年近花甲的人來說,也是視力與記憶力上的一大考驗。因此,若是以「圖文書」的標準來說,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無疑是全新的呈現。

如今筆者這本新瓶裝新舊參半酒的《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即將付梓,也是筆者對於這個美麗島嶼上,熱心助人的善良人民的一項微薄回饋,期望讀者可以從這一本圖文書中,感受到台灣民間信仰與社廟文化所寓含的深刻、動人的精神內涵。感謝晨星出版公司主編徐惠雅女士、執行主編胡文青先生的不器與寬弘,容忍我這本早在五年前就必須改版的書拖到現在。感謝林茂賢教授在百忙中賜序推薦,也感謝美術編輯怡君小姐給本書賦予生動活潑又美觀的版面,感謝家璋先生設計瑰麗的封面。
祈願眾神慈悲,持續護佑這個島嶼上千千萬萬勤奮熱情而善良的島民!

2018
年歲次戊戌夏至之節
謝宗榮  謹誌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民俗之美與工藝之華

謝宗榮、李秀娥 合著(2016年,晨星出版公司)

《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作者序
民俗之美與工藝之華
                民俗工藝是民俗文化與工藝文化的有機結合,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範圍之內,人們為了適應環境、凝聚族群所累積出來約定俗成的生活智慧,民俗工藝則是藉以具象化呈現民俗內容的工藝品項。為了具體呈現民俗文化的內涵,除了運用語言、文字之外,工藝、音樂、歌曲、戲劇等藝術手段就成為最佳的工具,也型塑出許多具有地域性色彩的獨特民俗藝術,其中民俗工藝尤其以其靜態的、具體化的藝術形式,更是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成為傳達民俗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
                台灣民俗工藝的品類十分多元,所運用的層面也相當廣闊,這些工藝品除了可以根據現代藝術學或工藝學的角度,用工藝技法或材料的運用來加以分類之外,仍須依據民俗文化生態脈絡的觀點,以工藝品使用者的立場來加以理解。因此,除了典型的宗教藝術如神像、法器,以及音樂、戲劇中所運用的工藝品之外,可依照台灣漢人社會的民俗文化生態,又根據其工藝品藝術性的輕重,區分為生命禮俗工藝、歲時節慶工藝、廟會祭典工藝、寺廟裝飾工藝、信仰習俗工藝等五大類型。
                由於民俗工藝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工藝的發展包括其外在形式、技法、材質等,尤其是其造形與圖像、紋樣之呈現,都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表達了特殊的審美觀點。台灣民俗工藝在台灣漢人民俗文化的涵養之下,呈現出傳統性、在地性、族群性、信仰性、藝術性等特質,並與台灣漢人的移民墾拓、族群發展、聚落開發等過程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在民俗文化的延續之下,台灣民俗工藝也發展出獨特的工藝生態,包括匠師、技藝、材質等,而產生了諸如彩繪、木雕、石雕、磚雕、泥塑、交趾陶、剪黏、刺繡、紙紮等豐富的工藝藝術。而在這些工藝的形式之上,也廣泛運用了傳統民俗文化所傳承的豐富紋樣內容,呈現出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
                台灣民俗工藝在台灣特殊的民俗文化涵養之下,用工藝的手段企圖傳達台灣漢人社會的常民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不論其外在形式是喜劇性的、優美的、崇高的,抑或是怪誕的,多喜愛以繁複的造形與高明度、高彩度的繽紛色彩,表現出一種「熱鬧」的外在形式。這種愛熱鬧的特質,除了反映出集體的社會文化心理現象之外,也間接反映出民間社會普遍追求族群繁衍、生命繁榮的生活理想,也是台灣民俗工藝的重要價值所在。從這些富有民俗文化內涵、品類眾多的民俗工藝之中,人們從而獲得一種「安身立命」的精神託付,以及生活內涵的充實感。
               筆者自幼成長於南投市一個民俗氛圍濃厚的傳統家庭,青少年時期喜好工藝美術,大學時期考入藝術科系學習,多年來一直未忘情於藝術領域之悠遊。離開軍旅生涯多年之後,在協助內子李秀娥從事信仰民俗田野調查之餘,深埋在生命裡層的那顆民俗文化的種子因此而快速萌芽,逐漸走上民俗與工藝的探索之路。多年後,又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考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名「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進修,二十餘年來,民俗與工藝之研究也幾乎成為懸命下半生的不歸路。
              《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一書的雛形,起源於2012年筆者主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委託的一項展示研究案—「臺灣民俗工藝圖像藝術研究」[1],期間將筆者過去對於民俗工藝的相關探索做了一個整體性的耙梳、彙整工作,本書的內容是以這一個研究案附錄的「民俗圖像展示參考文案」為基礎,再加以補充、修訂而成。為了讓讀者能淺顯的認識台灣民俗工藝之美,主要的內容即以詞條的體例來撰寫文字,並配合大量相關圖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呈現台灣民俗工藝之美。
                本書的文稿、圖片大都出自筆者之手,內子李秀娥協助部分詞條撰寫與圖片拍攝,感謝好友吳碧惠、陳進成、黃秀蕙、黃虎旗提供相關工藝圖片。本書承晨星出版公司主編徐惠雅女士之不棄惠允付梓,特別要感謝研究所業師臺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惠賜序文,而在執行主編胡文青先生的戮力編輯之下,再加上美術設計Lucas費心賦予優美的版面,終能以優美的全彩版面來和讀者見面,這都是筆者所要致謝的。書籍即將付梓,還是要感恩在筆者漫長的探索歷程中,所有曾經提攜過的師長以及提供協助的友人,期望讀友們能喜愛我們這個「愛台灣」的微薄成果。
              謝   宗   榮      
2016年歲次乙未臘月吉旦
謹識於內湖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1] 展示研究案成果於2015328起至1018止,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文化館展出,題名「藏寶圖—臺灣民俗圖像特展」。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生命的終極關懷〉【作者序】

2015年9月出版新書:李秀娥著《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

  在筆者的民俗研究生涯中,會關注到台灣漢人生命禮俗中喪禮方面的研究,起源於西元1998年時,進行博揚文化有限公司委託的《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一書的研究與撰稿,並於1999年完成該書的出版,而該書也於2000年榮獲中研院暨文建會主辦「八十九年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民間出版品類的「佳作」獎。這對筆者投入此方面的研究,實是一項莫大的鼓勵。
  到了西元2000年筆者夫婦(外子謝宗榮老師)又陸續隨緣投入《續修臺北縣志住民志第四卷禮俗》(2006年出版,與陳茂泰教授合著)和《臺灣鄉土藝術鑑賞教學手冊》(2002年出版,郭博州教授主持)的調查編撰計畫。筆者在20012月至20032月時,與外子也一同於大葉大學共同科擔任兼任講師,筆者教授的科目即是「臺灣禮俗文化」,教學之餘也進一步整理生命禮俗的書稿,並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與台中晨星有限公司合作的「臺灣民俗藝術」系列叢書中,相繼完成了拙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03)、《台灣民俗節慶》(2004)的出版。
  直到2005年筆者又應遠足文化有限公司之邀,於2006年完成了《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的出版。早在20052006年間,筆者夫婦也因參與江韶瑩教授主持的《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編撰計畫,筆者對台灣的喪禮民俗寫下一些相關的辭條,因而也興起針對台灣地區的喪禮習俗寫一本專門的小百科,作為兼具實用性與參考性的工具書,也是筆者對既往自己在生命禮俗的研究著作之補充。
  喪禮是生命終點時所採取的一種因應之道,有其相應的禮儀與傳統習俗,凡是血肉凡軀,皆有面臨生命終點的一刻。道教靈寶道派的功德科儀中,「見靈」時常對亡靈吟唱南曲慢頭「思想起」的「生地獄調」,其文詞內容為:
    南柯一夢熟黃粱,堪嘆人生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由命,無君無父永無常。
  此是慨嘆人生際遇無常生命短暫,猶如南柯夢、黃粱夢一般,生死皆由命定,毋須強求。而台灣的南管界對於絃友的喪禮之悼輓,常會獻唱一首「三奠酒」,其中有段歌詞唱道:
    人生一世枉費機,烏飛兔走速與遲。
萬載江山今猶昔,絲竹和唱慰心怡。
  便是提醒世人生命的無常,彷如烏鴉的飛翔與白兔的奔跑般,速度有快有慢,遲早都會面臨死亡,何需枉盡心機爭取些什麼呢?名位、權勢、財富又豈是我們應汲汲營營的?萬載江山古今皆同,清風明月常伴我心,古月也依然照今人,不如陶醉於絲竹管絃的唱和,足堪安慰養性怡情來得愜意。
  所以不論我們處於生老病死的哪個階段,我們若期望可以壽終正寢,不要遭逢意外災厄,或希望死時可以莊嚴、祥和、安寧的走,那我們活在每個當下,便需儘量讓自己充滿喜悅與幸福、感恩與祝福。盡我們為人為夫為妻為母為子的本分,也在虔誠的信禱中,祈求神靈與祖先們的護佑,我們自可生活在充滿信心、感恩與恩寵的氛圍中,完成我們人生的責任與義務,走完人生的最後階段。
  感謝台中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願意出版拙著,也感謝執行主編胡文青,美術設計拓樸藝術設計工作室高一民等人的幫忙。本書出版在即,感謝北藝大林承緯教授百忙中答應賜序推薦,本書的圖片主要攝影者為外子謝宗榮老師,其餘則為筆者、李燦郎、吳碧惠老師、楊士賢教授、林柏伸、洪筱蘋老師等友人所拍攝,感謝他們所提供的豐富民俗攝影圖片。而外子宗榮對筆者長年的民俗田野研究生涯輔助頗大,長期陪伴進行田野調查,也協助我困惑不明的討論與提供寶貴意見,並幫我拍攝我所需要的大量民俗配圖,甚至也教導我如何拍攝民俗影像,實是我生命中亦師亦友的好伴侶。
我必須表明,我不是喪禮的專家,有很多操作細節我也不清楚,只是隨著既往生命禮俗的研究歷程,剛好有機緣整理一些有關喪禮部分的文稿,所以才興起不妨單獨為喪禮習俗整理成一書,方便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吧!
  我們夫婦自1991年起長年茹素,而我自然地成了敏感體質,我也曾經在參與喪禮的田調過程中,等待化靈厝時,被受苦的亡靈提醒,而突然讓我腳痛許久。返家後,還得答應幫他們多持咒念佛迴向幾天。甚至連我在家以洗衣機洗衣服時,也突然讓我頭暈來提醒,我也趕緊以觀想式地將我們夫婦的衣服送給亡靈及其祖先靈穿後,這才沒事。
  我也曾經在2014年參加喪禮的田調過程裡,與一同田調的研究者在談話間,忽然被煞到人不舒服,而以微吐收場,但是當下心裡只好不斷迴向給亡者及其家屬、無形的好兄弟、在場的所有的人員、包括做田調的所有的研究者。所以從此以後,我要再與外子謝宗榮老師參與喪禮功德的田調時,除了皮包裡的保身平安符外,我必定會在身上多帶上一片榕樹葉來辟邪。
  但是我在喪禮的田調過程裡,也曾發生受亡靈之託,轉達亡靈之意。如2004年台南佳里塭仔內林清隆道長妻子病逝後,行「一朝宿啟」功德,師母就曾示現給我看,她臉上充滿笑容要我務必轉達給林清隆道長,說她很抱歉,肉體無法再繼續留下來陪伴他們了。說她要去雲遊了,騎仙鶴。這也是我生命中首次面對受亡靈委託之事,初時心裡也很詫異,不太敢馬上轉達呢!
還有2008年仙逝歸真的張源先天師,也在他的喪禮功德場合裡,示現給我看,當「發表」時道長們唱誦「淨天地神咒」時,我竟然聽得首度感動落淚。而當時我的內在靈視中,竟浮現張源先天師頭戴道冠,身穿道教黃色龍虎衣的法相,並告訴我:「感動啊!感動啊!」他以心念讓我知道他很感動於這些道友熱心為他的喪禮功德效勞,也很感謝吳文進道長平日為道務的奔忙,最後他又以右手比了一個道教的「快樂心印」,而我們在得知張源先天師仙逝歸真後處於快樂的仙境,我們也同感欣慰。
  既然我有緣為喪禮習俗的相關項目寫下這本書,在此也有感而發地寫下我在過去參與喪禮田調的場合裡的靈異經歷的分享,讓我親身見證了身故後,靈的世界。有會向我索討持咒念佛、念心經來功德迴向的、向我索討要觀想式送衣服給他們的受苦亡靈的。但是也有修行境界較好的,可以騎仙鶴去雲遊的,也有修道之士,處在快樂逍遙仙境的。
在此為序說明筆者對《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的研究與撰寫的因緣,以及一點對生命的感受與想法,以及既往參與喪禮田調的靈異經歷的分享,也表達筆者對本書有所裨益之人、事、物的感激之情。凡田野調查與研究撰稿成書期間,所有研究上的前輩專家、提供協助的喪家、道長、法師、報導人、友人和外子等,皆是我要深深感謝的對象。

       寫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5年歲次乙未立秋

附記:有興趣者,請參考晨星網路書局: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54008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民俗節慶的傳衍與展望〉


2015年5月出版《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書影

〈民俗節慶的傳衍與展望〉作者序】


        歲月匆匆,沒想到由晨星公司於2004年出版的拙著《台灣民俗節慶》初版,距今已歷整整十年,市面上也不易買到此書了。徐惠雅主編也提議希望作者可以修訂改版,再版上市。這項提議對我而言,是項好消息,但仔細思考,也有了新的承擔與些許壓力,台灣民眾保留的歲時節慶非常熱鬧與溫馨有趣,但每逢相關節日的來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四處皆有或大或小的節慶活動在舉辦,所以若要採集相關的重要田野與圖片的拍攝,必須歷經許多年歲才能儘量網羅,所以難免有遺珠之憾。
所幸在傳統民俗的田野調查領域裡,有諸多民俗前輩與相關的民俗愛好者,持續地貢獻時間與心力,累積這份對台灣民俗與歲時節慶的關注。所以老朋友李燦郎的民俗圖片,對我所著作的相關書籍,貢獻良多;而外子謝宗榮長年與我共同從事宗教民俗與藝術研究的領域,不僅協助我拍攝許多重要的民俗田野影像,也教導我如何拍攝的技巧,我也在他的指導下,嘗試著拍下一些歲時祭祀與民俗文化的圖片,所以外子他是我研究領域上亦師亦友的好伙伴,而他也願意為拙著賜序,他們是我所要特別感恩的對象。
也感謝既往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林明德教授的邀稿規劃「民俗藝術」叢書與李豐楙教授的賜序。也感謝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的改版提議,將本書收錄於「圖解台灣」系列的書籍內,以及執行主編胡文青和美術設計陳正桓、封面設計李一民的熱心協助改版工作,使得此書得以嶄新的風貌,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隨著相關民俗節日的到來,不論娘家或夫家的祭祀活動,或是街坊鄰居的祭祀與烤肉活動、外地的諸多祭祀慶典活動等等,都是我們蒐羅的對象。也感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這麼多溫馨可愛的民眾,喜歡遵循傳統的歲時慶典節日過生活,不辭辛勞地奔忙著準備各式應節的供品與祭拜用品,不僅祭了自己和家人的五臟廟,最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協力誠心敬獻給天地眾神,以及賑濟孤魂的那份溫馨真情,好歡度民俗慶典的冥陽兩利幽陽同歡之心,著實令人感動。
也願大家這份對天地諸神的虔敬之心,能夠永續流傳,隨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旅足跡,散播到華人世界去,散播到世界各地去,讓不同民俗文化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也願這本集眾人協助之力,才得以完成的改版拙著,能夠受到諸位的喜歡,也讓我們夫婦在長年從事台灣宗教民俗的研究領域裡,繼續略盡一份綿薄之力。


寫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5年歲次乙未‧清明

新書出版快訊《圖解台灣民俗節慶》


李秀娥2015年5月新書書影
★新書出版快訊《圖解台灣民俗節慶》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成員李秀娥專著《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15年4月份出版後,今年

度第二本專著《圖解台灣民俗節慶》也於5月份出版,晨星網路書局可以訂購,歡迎有

興趣了解台灣歲時節俗的朋友們,請多多支持有心關注台灣民俗文化的出版社。

這本是2004年舊著改版的,文字略做修訂與增補,而圖片則大幅更動與增補新的田野調

查的圖片。希望朋友們會喜歡。
試閱本:

晨星網路書局: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綿延不墜的禮俗文化

李秀娥著《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書影

2015年4月出版《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作者序】
綿延不墜的禮俗文化
回想起十多年前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與臺中晨星公司合作,擘畫出版「台灣民俗藝術」叢書系列,2002年時外子謝宗榮與我有幸應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明德教授之邀撰稿,後來外子撰寫了《台灣傳統宗教文化》(2003)、《台灣傳統宗教藝術》(2003);而我則完成《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03)、《台灣民俗節慶》(2004)二書的初版,也幸蒙李豐楙教授於百忙之中賜序。
隨著光陰荏苒月轉星移,匆匆已過十載春秋,2012年晨星公司的徐惠雅主編,寄電郵表示市面上極需此書,但公司已無庫存,問我是否考慮再版?但當時因緣不具足,所以延宕下來了。及至2013年下半年惠雅主編再次提起改版之事,且她建議修訂改版,好提高印務量與需求。
其實,我也是極力贊成應將過去書中的部分疏失更正,或是再補充一些新的生命禮俗資料,以及這些年來我們夫婦隨緣拍攝的新田野調查的圖片。以前在編寫此書的初版挑選配圖時,便深深覺得幼兒部分的圖片取得不易,也曾向兄長反應他女兒滿月時,可否讓我們去拍照?結果疼惜女兒的兄長卻回答要是閃光燈把女兒嚇哭怎麼辦?所以我們連自己家人都被拒絕拍照了。
隨著時代趨勢,現代臺灣逐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反而近幾年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在林安泰古厝推出好幾場的「新生祝福儀典」。有四月日收涎坐桃、周歲抓周(抓週)踏龜的活動,此活動一推出即吸引許多家長踴躍報名參加,我們夫婦後來也有幸獲邀擔任好命人為抓周幼兒祝福說好話,所以我們因此可以親臨此活動,而趁機拍下許多可愛幼兒參與傳統新生祝福儀典的珍貴禮俗畫面。
台南市這些年來也非常注重成年禮的生命禮俗活動的推廣,許多學校的老師和家長也會帶領學生或子女報名參加各廟宇籌辦的成年禮,躦過開隆宮狀元亭或七娘媽亭,這些對剛越過成年關卡的新成年者,是一種很特殊的生命成長的記憶。
外子宗榮住台南縣的學弟黃基鴻在結婚當天的子時,也依古例舉辦謝天公酬恩典禮與婚禮,也讓我們有緣親臨記錄與拍攝錄影;而宗榮學妹袁瑞雲的訂婚典禮、我同母異父大弟黃詠傳的婚宴、友人羅涼萍遵照古俗豐盛的陪嫁品等,也豐富我們在婚禮的田野資料與圖片影像的累積。
至於一般人最忌諱的喪禮,若非經友人介紹通知,或是經過喪家的同意與接納攝影,我們也無法完成喪禮或作功德儀式的田野採集,感謝台北士林吳宅女婿潘德崇先生及其家屬的同意,兩度讓我們前往採集其父母的喪禮資料,也感謝執行科儀的黃政雄道長的熱心解說;此外,要感謝林清隆道長讓我們前往拍攝其妻喪禮功德,還有台南永康鄭府喪家、台北釋教汀洲達瑞壇朱府喪家同意讓我們在場拍攝田調,也感謝幸逢第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的喪禮及功德時,統籌的吳文進道長熱心提供相關資訊與張天師長女張懿鳳小姐的同意,讓我們這些民俗的研究者在場拍攝與採集田野資料。遺憾地是20131118日公公仙逝,所以我們夫婦又親逢為至親籌辦喪禮與作功德,因此我又得以補充一些既往所不足的珍貴田調圖片了。
我也要感謝在這些生命禮俗領域裡持續研究貢獻的諸多前輩與專家,沒有他們的鑽研與著作介紹,幫助我瞭解這個充滿溫馨有趣的生命禮俗的深刻意涵與義理。也深深感謝許多人默默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認真辛勤地生活著,工作著,即使面對西方文化政經的強勢潮流衝擊下,仍然兢兢業業地謹守著臺灣傳統的信仰與禮俗文化,且在生活中將這樣珍貴感人的禮俗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難能可貴的是有些政府機關的首長也領略到傳統禮俗文化的寶貴性,透過諮詢專家學者,而願意推動這些有關的禮俗文化,就如新生兒祝福儀典、集體成年禮俗等的籌辦,在在促成禮俗文化的往下扎根,實功不可沒。
也感謝友人李燦郎豐富且珍貴的民俗圖片的提供,而外子謝宗榮長年來亦師亦友的陪伴一起做民俗田野,幫我拍攝書中所需的大量配圖,甚至教導我如何拍照錄影等技巧,他也是我這些年來在宗教民俗與生命禮俗領域裡,還能持續微薄貢獻的一位大功臣,沒有他的支持、鼓勵與指導,我很難獨力往前走下去。
如今修訂改版在即,將收錄於「圖解台灣」系列書籍,也感謝阮昌銳教授答應賜序,感謝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的促成此樁美事,也感謝執行主編胡文青與美編銳點設計、封面設計高一民的熱心協助,讓此書得以精美的面貌印刷出版面世,也讓有心閱讀的讀者可以容易購得此書。真的是集眾人之助,才能完成此書的改版,唯願珍貴的生命禮俗文化可以恆久流傳,讓禮俗文化在眾人的齊心推動下,深刻地融入我們的生命裡與日常的生活中,綿延不墜。

寫於臺北內湖耕研居       

2014年歲次甲午‧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