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生命的終極關懷〉【作者序】

2015年9月出版新書:李秀娥著《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

  在筆者的民俗研究生涯中,會關注到台灣漢人生命禮俗中喪禮方面的研究,起源於西元1998年時,進行博揚文化有限公司委託的《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一書的研究與撰稿,並於1999年完成該書的出版,而該書也於2000年榮獲中研院暨文建會主辦「八十九年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獎」民間出版品類的「佳作」獎。這對筆者投入此方面的研究,實是一項莫大的鼓勵。
  到了西元2000年筆者夫婦(外子謝宗榮老師)又陸續隨緣投入《續修臺北縣志住民志第四卷禮俗》(2006年出版,與陳茂泰教授合著)和《臺灣鄉土藝術鑑賞教學手冊》(2002年出版,郭博州教授主持)的調查編撰計畫。筆者在20012月至20032月時,與外子也一同於大葉大學共同科擔任兼任講師,筆者教授的科目即是「臺灣禮俗文化」,教學之餘也進一步整理生命禮俗的書稿,並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與台中晨星有限公司合作的「臺灣民俗藝術」系列叢書中,相繼完成了拙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03)、《台灣民俗節慶》(2004)的出版。
  直到2005年筆者又應遠足文化有限公司之邀,於2006年完成了《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的出版。早在20052006年間,筆者夫婦也因參與江韶瑩教授主持的《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編撰計畫,筆者對台灣的喪禮民俗寫下一些相關的辭條,因而也興起針對台灣地區的喪禮習俗寫一本專門的小百科,作為兼具實用性與參考性的工具書,也是筆者對既往自己在生命禮俗的研究著作之補充。
  喪禮是生命終點時所採取的一種因應之道,有其相應的禮儀與傳統習俗,凡是血肉凡軀,皆有面臨生命終點的一刻。道教靈寶道派的功德科儀中,「見靈」時常對亡靈吟唱南曲慢頭「思想起」的「生地獄調」,其文詞內容為:
    南柯一夢熟黃粱,堪嘆人生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由命,無君無父永無常。
  此是慨嘆人生際遇無常生命短暫,猶如南柯夢、黃粱夢一般,生死皆由命定,毋須強求。而台灣的南管界對於絃友的喪禮之悼輓,常會獻唱一首「三奠酒」,其中有段歌詞唱道:
    人生一世枉費機,烏飛兔走速與遲。
萬載江山今猶昔,絲竹和唱慰心怡。
  便是提醒世人生命的無常,彷如烏鴉的飛翔與白兔的奔跑般,速度有快有慢,遲早都會面臨死亡,何需枉盡心機爭取些什麼呢?名位、權勢、財富又豈是我們應汲汲營營的?萬載江山古今皆同,清風明月常伴我心,古月也依然照今人,不如陶醉於絲竹管絃的唱和,足堪安慰養性怡情來得愜意。
  所以不論我們處於生老病死的哪個階段,我們若期望可以壽終正寢,不要遭逢意外災厄,或希望死時可以莊嚴、祥和、安寧的走,那我們活在每個當下,便需儘量讓自己充滿喜悅與幸福、感恩與祝福。盡我們為人為夫為妻為母為子的本分,也在虔誠的信禱中,祈求神靈與祖先們的護佑,我們自可生活在充滿信心、感恩與恩寵的氛圍中,完成我們人生的責任與義務,走完人生的最後階段。
  感謝台中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願意出版拙著,也感謝執行主編胡文青,美術設計拓樸藝術設計工作室高一民等人的幫忙。本書出版在即,感謝北藝大林承緯教授百忙中答應賜序推薦,本書的圖片主要攝影者為外子謝宗榮老師,其餘則為筆者、李燦郎、吳碧惠老師、楊士賢教授、林柏伸、洪筱蘋老師等友人所拍攝,感謝他們所提供的豐富民俗攝影圖片。而外子宗榮對筆者長年的民俗田野研究生涯輔助頗大,長期陪伴進行田野調查,也協助我困惑不明的討論與提供寶貴意見,並幫我拍攝我所需要的大量民俗配圖,甚至也教導我如何拍攝民俗影像,實是我生命中亦師亦友的好伴侶。
我必須表明,我不是喪禮的專家,有很多操作細節我也不清楚,只是隨著既往生命禮俗的研究歷程,剛好有機緣整理一些有關喪禮部分的文稿,所以才興起不妨單獨為喪禮習俗整理成一書,方便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吧!
  我們夫婦自1991年起長年茹素,而我自然地成了敏感體質,我也曾經在參與喪禮的田調過程中,等待化靈厝時,被受苦的亡靈提醒,而突然讓我腳痛許久。返家後,還得答應幫他們多持咒念佛迴向幾天。甚至連我在家以洗衣機洗衣服時,也突然讓我頭暈來提醒,我也趕緊以觀想式地將我們夫婦的衣服送給亡靈及其祖先靈穿後,這才沒事。
  我也曾經在2014年參加喪禮的田調過程裡,與一同田調的研究者在談話間,忽然被煞到人不舒服,而以微吐收場,但是當下心裡只好不斷迴向給亡者及其家屬、無形的好兄弟、在場的所有的人員、包括做田調的所有的研究者。所以從此以後,我要再與外子謝宗榮老師參與喪禮功德的田調時,除了皮包裡的保身平安符外,我必定會在身上多帶上一片榕樹葉來辟邪。
  但是我在喪禮的田調過程裡,也曾發生受亡靈之託,轉達亡靈之意。如2004年台南佳里塭仔內林清隆道長妻子病逝後,行「一朝宿啟」功德,師母就曾示現給我看,她臉上充滿笑容要我務必轉達給林清隆道長,說她很抱歉,肉體無法再繼續留下來陪伴他們了。說她要去雲遊了,騎仙鶴。這也是我生命中首次面對受亡靈委託之事,初時心裡也很詫異,不太敢馬上轉達呢!
還有2008年仙逝歸真的張源先天師,也在他的喪禮功德場合裡,示現給我看,當「發表」時道長們唱誦「淨天地神咒」時,我竟然聽得首度感動落淚。而當時我的內在靈視中,竟浮現張源先天師頭戴道冠,身穿道教黃色龍虎衣的法相,並告訴我:「感動啊!感動啊!」他以心念讓我知道他很感動於這些道友熱心為他的喪禮功德效勞,也很感謝吳文進道長平日為道務的奔忙,最後他又以右手比了一個道教的「快樂心印」,而我們在得知張源先天師仙逝歸真後處於快樂的仙境,我們也同感欣慰。
  既然我有緣為喪禮習俗的相關項目寫下這本書,在此也有感而發地寫下我在過去參與喪禮田調的場合裡的靈異經歷的分享,讓我親身見證了身故後,靈的世界。有會向我索討持咒念佛、念心經來功德迴向的、向我索討要觀想式送衣服給他們的受苦亡靈的。但是也有修行境界較好的,可以騎仙鶴去雲遊的,也有修道之士,處在快樂逍遙仙境的。
在此為序說明筆者對《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的研究與撰寫的因緣,以及一點對生命的感受與想法,以及既往參與喪禮田調的靈異經歷的分享,也表達筆者對本書有所裨益之人、事、物的感激之情。凡田野調查與研究撰稿成書期間,所有研究上的前輩專家、提供協助的喪家、道長、法師、報導人、友人和外子等,皆是我要深深感謝的對象。

       寫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5年歲次乙未立秋

附記:有興趣者,請參考晨星網路書局: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54008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民俗節慶的傳衍與展望〉


2015年5月出版《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書影

〈民俗節慶的傳衍與展望〉作者序】


        歲月匆匆,沒想到由晨星公司於2004年出版的拙著《台灣民俗節慶》初版,距今已歷整整十年,市面上也不易買到此書了。徐惠雅主編也提議希望作者可以修訂改版,再版上市。這項提議對我而言,是項好消息,但仔細思考,也有了新的承擔與些許壓力,台灣民眾保留的歲時節慶非常熱鬧與溫馨有趣,但每逢相關節日的來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四處皆有或大或小的節慶活動在舉辦,所以若要採集相關的重要田野與圖片的拍攝,必須歷經許多年歲才能儘量網羅,所以難免有遺珠之憾。
所幸在傳統民俗的田野調查領域裡,有諸多民俗前輩與相關的民俗愛好者,持續地貢獻時間與心力,累積這份對台灣民俗與歲時節慶的關注。所以老朋友李燦郎的民俗圖片,對我所著作的相關書籍,貢獻良多;而外子謝宗榮長年與我共同從事宗教民俗與藝術研究的領域,不僅協助我拍攝許多重要的民俗田野影像,也教導我如何拍攝的技巧,我也在他的指導下,嘗試著拍下一些歲時祭祀與民俗文化的圖片,所以外子他是我研究領域上亦師亦友的好伙伴,而他也願意為拙著賜序,他們是我所要特別感恩的對象。
也感謝既往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林明德教授的邀稿規劃「民俗藝術」叢書與李豐楙教授的賜序。也感謝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的改版提議,將本書收錄於「圖解台灣」系列的書籍內,以及執行主編胡文青和美術設計陳正桓、封面設計李一民的熱心協助改版工作,使得此書得以嶄新的風貌,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隨著相關民俗節日的到來,不論娘家或夫家的祭祀活動,或是街坊鄰居的祭祀與烤肉活動、外地的諸多祭祀慶典活動等等,都是我們蒐羅的對象。也感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這麼多溫馨可愛的民眾,喜歡遵循傳統的歲時慶典節日過生活,不辭辛勞地奔忙著準備各式應節的供品與祭拜用品,不僅祭了自己和家人的五臟廟,最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協力誠心敬獻給天地眾神,以及賑濟孤魂的那份溫馨真情,好歡度民俗慶典的冥陽兩利幽陽同歡之心,著實令人感動。
也願大家這份對天地諸神的虔敬之心,能夠永續流傳,隨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旅足跡,散播到華人世界去,散播到世界各地去,讓不同民俗文化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也願這本集眾人協助之力,才得以完成的改版拙著,能夠受到諸位的喜歡,也讓我們夫婦在長年從事台灣宗教民俗的研究領域裡,繼續略盡一份綿薄之力。


寫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2015年歲次乙未‧清明

新書出版快訊《圖解台灣民俗節慶》


李秀娥2015年5月新書書影
★新書出版快訊《圖解台灣民俗節慶》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成員李秀娥專著《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15年4月份出版後,今年

度第二本專著《圖解台灣民俗節慶》也於5月份出版,晨星網路書局可以訂購,歡迎有

興趣了解台灣歲時節俗的朋友們,請多多支持有心關注台灣民俗文化的出版社。

這本是2004年舊著改版的,文字略做修訂與增補,而圖片則大幅更動與增補新的田野調

查的圖片。希望朋友們會喜歡。
試閱本:

晨星網路書局: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綿延不墜的禮俗文化

李秀娥著《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書影

2015年4月出版《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作者序】
綿延不墜的禮俗文化
回想起十多年前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與臺中晨星公司合作,擘畫出版「台灣民俗藝術」叢書系列,2002年時外子謝宗榮與我有幸應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明德教授之邀撰稿,後來外子撰寫了《台灣傳統宗教文化》(2003)、《台灣傳統宗教藝術》(2003);而我則完成《台灣傳統生命禮儀》(2003)、《台灣民俗節慶》(2004)二書的初版,也幸蒙李豐楙教授於百忙之中賜序。
隨著光陰荏苒月轉星移,匆匆已過十載春秋,2012年晨星公司的徐惠雅主編,寄電郵表示市面上極需此書,但公司已無庫存,問我是否考慮再版?但當時因緣不具足,所以延宕下來了。及至2013年下半年惠雅主編再次提起改版之事,且她建議修訂改版,好提高印務量與需求。
其實,我也是極力贊成應將過去書中的部分疏失更正,或是再補充一些新的生命禮俗資料,以及這些年來我們夫婦隨緣拍攝的新田野調查的圖片。以前在編寫此書的初版挑選配圖時,便深深覺得幼兒部分的圖片取得不易,也曾向兄長反應他女兒滿月時,可否讓我們去拍照?結果疼惜女兒的兄長卻回答要是閃光燈把女兒嚇哭怎麼辦?所以我們連自己家人都被拒絕拍照了。
隨著時代趨勢,現代臺灣逐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反而近幾年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在林安泰古厝推出好幾場的「新生祝福儀典」。有四月日收涎坐桃、周歲抓周(抓週)踏龜的活動,此活動一推出即吸引許多家長踴躍報名參加,我們夫婦後來也有幸獲邀擔任好命人為抓周幼兒祝福說好話,所以我們因此可以親臨此活動,而趁機拍下許多可愛幼兒參與傳統新生祝福儀典的珍貴禮俗畫面。
台南市這些年來也非常注重成年禮的生命禮俗活動的推廣,許多學校的老師和家長也會帶領學生或子女報名參加各廟宇籌辦的成年禮,躦過開隆宮狀元亭或七娘媽亭,這些對剛越過成年關卡的新成年者,是一種很特殊的生命成長的記憶。
外子宗榮住台南縣的學弟黃基鴻在結婚當天的子時,也依古例舉辦謝天公酬恩典禮與婚禮,也讓我們有緣親臨記錄與拍攝錄影;而宗榮學妹袁瑞雲的訂婚典禮、我同母異父大弟黃詠傳的婚宴、友人羅涼萍遵照古俗豐盛的陪嫁品等,也豐富我們在婚禮的田野資料與圖片影像的累積。
至於一般人最忌諱的喪禮,若非經友人介紹通知,或是經過喪家的同意與接納攝影,我們也無法完成喪禮或作功德儀式的田野採集,感謝台北士林吳宅女婿潘德崇先生及其家屬的同意,兩度讓我們前往採集其父母的喪禮資料,也感謝執行科儀的黃政雄道長的熱心解說;此外,要感謝林清隆道長讓我們前往拍攝其妻喪禮功德,還有台南永康鄭府喪家、台北釋教汀洲達瑞壇朱府喪家同意讓我們在場拍攝田調,也感謝幸逢第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的喪禮及功德時,統籌的吳文進道長熱心提供相關資訊與張天師長女張懿鳳小姐的同意,讓我們這些民俗的研究者在場拍攝與採集田野資料。遺憾地是20131118日公公仙逝,所以我們夫婦又親逢為至親籌辦喪禮與作功德,因此我又得以補充一些既往所不足的珍貴田調圖片了。
我也要感謝在這些生命禮俗領域裡持續研究貢獻的諸多前輩與專家,沒有他們的鑽研與著作介紹,幫助我瞭解這個充滿溫馨有趣的生命禮俗的深刻意涵與義理。也深深感謝許多人默默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認真辛勤地生活著,工作著,即使面對西方文化政經的強勢潮流衝擊下,仍然兢兢業業地謹守著臺灣傳統的信仰與禮俗文化,且在生活中將這樣珍貴感人的禮俗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難能可貴的是有些政府機關的首長也領略到傳統禮俗文化的寶貴性,透過諮詢專家學者,而願意推動這些有關的禮俗文化,就如新生兒祝福儀典、集體成年禮俗等的籌辦,在在促成禮俗文化的往下扎根,實功不可沒。
也感謝友人李燦郎豐富且珍貴的民俗圖片的提供,而外子謝宗榮長年來亦師亦友的陪伴一起做民俗田野,幫我拍攝書中所需的大量配圖,甚至教導我如何拍照錄影等技巧,他也是我這些年來在宗教民俗與生命禮俗領域裡,還能持續微薄貢獻的一位大功臣,沒有他的支持、鼓勵與指導,我很難獨力往前走下去。
如今修訂改版在即,將收錄於「圖解台灣」系列書籍,也感謝阮昌銳教授答應賜序,感謝晨星公司徐惠雅主編的促成此樁美事,也感謝執行主編胡文青與美編銳點設計、封面設計高一民的熱心協助,讓此書得以精美的面貌印刷出版面世,也讓有心閱讀的讀者可以容易購得此書。真的是集眾人之助,才能完成此書的改版,唯願珍貴的生命禮俗文化可以恆久流傳,讓禮俗文化在眾人的齊心推動下,深刻地融入我們的生命裡與日常的生活中,綿延不墜。

寫於臺北內湖耕研居       

2014年歲次甲午‧冬至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出版快訊

☆李秀娥新書4月10日即將出版快訊:

以下為台中晨星公司新書文宣資訊

!!!從人之初、轉大人、結婚、拜壽,以至喪殯禮俗文化的最佳指南!!!

【 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

隨時代趨勢,台灣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孩子更是父母的明珠珍寶,小孩出生前後的養育觀念和生命禮儀更加受到重視,本書深入介紹台灣傳統民俗中的生命禮儀,其中的「出生禮」可讓現代新手父母了解傳統儀式的來龍去脈,讓每個小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傳統文化的祝福。
從成年到婚嫁,人生青年時期的重要關卡,本書詳加介紹傳統的「成年禮」與「婚禮」,讓所有新青年與新人都能從中獲得成長與結合儀式的意義啟發。
面對人的年老與盡頭,「壽禮」與「喪禮」的提供讀者認識與了解儀式背後的傳統生命觀。

!!!本書五顆星特色!!!
★提供傳統生命儀式田野第一現場調查,從祭祀須知、「出生」、「成年」、「婚禮」、「壽禮」、「喪禮」、「殯禮」等各種生命禮儀的內容與圖像。
★以圖解方式說明生命禮俗儀式的流程與重點須知。
★適合一般新手父母、新青年、新人等認識和了解傳統生命禮俗的意涵
★適合生、老、病、死、婚嫁等生命禮儀從業人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搶先購買的朋友,可以先在晨星出版社預購囉!
現預購還可以免費加購優質好書!
http://ppt.cc/7lWY

線上搶先看
http://booklook.morningstar.com.tw/pdf/0154006.pdf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點燈‧迎春‧鬧元宵—台灣上元節慶習俗及其民俗藝術


圖  ∕ 謝宗榮

⊙本文載於《傳藝》第98期,2012/02。

上元節是傳統漢人社會最熱鬧的節慶之一,它是緊接著年節之後的一個高潮,過節的氣氛不亞於過年,因此素有「小過年」之稱。上元節民間也通稱「元宵節」,即是指舊曆第一個月(元月)的月圓之夜(宵),台灣民間稱為「上元瞑」。傳統習俗在上元節夜晚張燈以慶祝,所以也被稱為「燈節」;而台灣民間繼承古代漢人社會的上元習俗,除了張燈鬧元宵的節慶活動之外,全台各地也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慶祝活動與民俗藝術。
上元節相傳起源於中國漢代以前的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太平御覽》引《史記樂書》說:「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太一也稱為「泰一」、「泰乙」、「太乙」,為北極神的別號,是中國古代十分顯赫的神祇,格神位在五帝之上,早在戰國時期即被人奉祀。由於祭祀太一神在入夜之後舉行,因此就點火把「放火」以照耀祭壇,並藉此以驅逐陰氣、邪祟。
漢代時將上元節定為元宵節,相傳與漢文帝有關,源於漢文帝是在平定「諸呂之亂」之後即位稱帝,而平亂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他在即位後每逢正月十五日夜晚,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漢代以後民間又習慣稱元宵節為燈節,則與東漢明帝有關。根據《大唐西域記》載,印度摩喝陀國在正月十五日,有觀看佛舍利放光雨花的習俗,是日僧徒俗眾群集,頗為熱鬧。東漢明帝時佛教被正式傳入中國,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張燈」便逐漸成為元宵節最顯著的過節活動,遂使元宵節幾乎等同於燈節了。
元宵點燈固然與佛教有關,但上元節在傳統上仍是一個道教色彩濃厚的節日。東漢末年張道陵在創立「五斗米道」(後改稱「天師道」)之後,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日,合稱「三元日」;以正月五日(或七日)為「上會日」、七月五日(或七日)為「中會日」、十月五日為「下會日」,合稱「三會日」。每年逢三會日,道徒都要集中到各地的「靖治」(早期的道壇)舉行「齋儀」,進行宗教修煉活動;到了三元日當天,則舉行「醮儀」來為道徒消災祈福。
古代道教三元日祭儀的主要方式,乃是透過「三官手書」來為道民治病,其請禱之法為:「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這個祭儀傳統後來也被稱為「三元齋」,主要祈求的對象就是「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並以三元日為三官大帝聖誕之日,其全稱為: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因此三官大帝也被稱為三元大帝,分別職司賜福、赦罪、解厄,是道教十分重要的信仰,上元日即是賜福天官紫微帝君聖誕之日。

▲台北關渡宮所供奉的三官大帝像 
戲班跳加官—天官賜福

隋唐之後,上元節在古代夜祭太一神逐漸式微之後,並混合了道教上元日祭祀天官大帝和佛教燃燈表佛信仰活動,遂成為一個內涵多元豐富的節慶,不過「鬧元宵」的傳統主要還是來自於古代的宮廷習俗。據載漢代的都市有宵禁的規定,尤其以京城最嚴格,入夜後由「執金吾」的官吏進行巡城,但元宵節當天則破例不宵禁,任由官民徹夜行樂,《漢書》說:「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漢代以後的各朝代也繼承了此一元宵節「金吾不禁」的傳統,宮廷、民間都在元宵節前後幾天中「放燈」,盡情進行賞燈、百戲等嘉年華式的遊藝活動。
唐代以降的宮廷元宵節活動,最膾炙人口的是巨型的燈樹和煙花,因此詩人向有「火樹銀花」之譽,而民間則以賞燈為主,並裝扮遊行,大放鞭炮,以凸顯其熱鬧之氣氛。這種鬧元宵的節慶活動,到了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明末清初,以閩粵為主的漢人族群移民台灣,也將上元節慶習俗帶來。如《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歲時〉說:「初十夜放燈,逾十五乃止;門內外各懸花燈。亦有閒身行樂數輩為伍。製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絲竹曲以次雜奏,遨遊街市;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燈之屬,有喜者歌以慶之;主人厚為賞賚。神祠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社眾集飲廟中;謂之食供。」
昔時台灣上元節張燈、遊行活動,主要還是以地方大廟最為可觀。一般來說,寺廟在新年過後就開始張燈,在上元瞑最是熱鬧,許多人家多會扶老攜幼到寺廟賞燈、看煙火、猜燈謎。而「燈」在台灣漢人社會更是具有多重意義,在台灣以閩南族群為主的民俗觀念中,燈除了具有照明、指引的實際功能之外,燈光帶給人「光明」,而人的「元辰」(元神)正是需要藉由這種光明才能光彩、煥彩。因此每到舊曆新年之後、上元之前,多會到寺廟裡安奉太歲並認點一盞光明燈,以祈求闔家大小元辰光彩。又因光明諧音「功名」,因此學子在廟宇點燈也藉以祈求金榜題名。其次,閩南語的燈與「丁」同音,有人丁興旺的寓意;因此,許多寺廟在上元節會準備許多俗稱為「鼓仔燈」的小燈籠讓已婚婦女乞求,或是在廟埕結一座「燈門」,讓婦女「鑽燈腳,生卵葩」,是一種古老的祈求生男民俗之遺留。

 ▲台北龍山寺元宵民眾賞花燈、鑽燈腳
 ▲台北龍山寺十八臂觀音與鯉魚花燈
  ▲台北松山慈惠堂五路財神花燈
  ▲新莊慈祐宮躦燈腳
鼠年台北燈會位於市府廣場前的花燈

除了民間各式各樣的的花燈展示之外,近二十年來台灣各縣市政府也在上元節舉辦燈會,其中尤其以交通部觀光局所主導的燈會最為盛大,每年都吸引無數民眾參觀。觀光局燈會活動最早在1990年在台北市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舉辦,稱為「台北燈會」,隨後在2001年開始移師到各縣市舉辦,並更名為「台灣燈會」,迄今先後舉辦過的縣市有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嘉義縣、台南縣、宜蘭縣、嘉義市、苗栗縣,2012年則由彰化縣主辦,在鹿港古鎮舉辦並以全鹿港老街為燈區,不同於過去的作法。
除了張燈、賞登之外,台灣各地也發展出各異其趣的上元節慶活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新北市野柳的神明淨港、新北市平溪的放天燈、苗栗縣的龍、台南市新營的放蜂炮、台東市炸寒單、澎湖乞龜等。其中龍、放蜂炮、炸寒單都和鞭炮有關,相同的意義乃是藉由鞭炮、煙火的聲響與火光,來達到驅除陰氣、邪祟的目的,也是古代「放火」辟邪之遺意。不同的地方是龍用鞭炮來炸龍,具有農業社會舞龍燈、迎龍神的意義。放蜂炮則是鹽水古鎮迎請關帝神駕遶境,並施放沖天炮來達到驅逐瘟疫的目的,最後形成全台最「瘋狂」的節慶活動。而炸寒單昔時稱為「走佛」,由一名壯漢扮演別稱為寒單爺的武財神玄壇爺,站在軟轎上接受鞭炮炮炸,以祈求財源廣進,昔時也盛行於台灣各地。
這類迎神、施放鞭炮的元宵節習俗其實也在台灣各地十分盛行,尤其以迎土地公最普遍,如台北市舊內湖街元宵夜弄土地公,每年施放鞭炮的震撼不亞於台東炸寒單。而彰化花壇白沙坑迎花燈,則是在土地公押陣之下,舉行盛大的扛燈排遊行遶境,民家則施放鞭炮迎接,保留了傳統花燈遊行的濃厚古趣。其次,迎請神明淨港昔時是盛行於台各漁港的習俗,野柳淨港特別的是由壯丁扛神轎遶境,並跳入漁港以祈碼頭平安、漁船豐收。放天燈在古代是一種通訊方式,清代末年平溪地區在新春之後有盜賊之患,當盜賊離開之後留在村子裡的人便施放天燈以報平安,後來才逐漸演變成向上蒼祈福之意。
而乞龜也是古老的民間習俗,除了元宵節之外也常見於宮廟神誕期間,其目的最就是要祈求長壽、添丁等福氣,以澎湖地區最盛行。《澎湖廳志》卷九〈風俗歲時〉即載:「元宵……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麵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可見乞龜原來是為了求子,後來就演變為求壽、平安甚至是求財了。除此之外,台灣民間在元宵節迄今仍盛行有攻炮城活動,在城內高掛的鐵盤上放排炮,民眾點燃手上鞭炮投向鐵盤來點燃排炮,具有古代打仗攻城的趣味。其次,上元節不可少的節令食品是湯圓,具有祈福、圓滿之意,湯圓就稱為「元宵」,每到上元節前夕,各地傳統市場都可見到「搖元宵」的有趣畫面。

▲ 平溪放天燈
 ▲台北內湖炸土地公
 ▲彰化花壇扛燈排遊行
 ▲台北內湖攻炮城
 ▲上元節乞龜以月餅組成的巨型龜
上元搖元宵製作湯圓

然而,上元節的行事最早起源於祭祀活動,上元節是天官大帝的聖誕日,因此台灣民間最普遍的活動,就是要祭拜俗稱為「三界公」的三官大帝,從當天的子時(前一夜23時到凌晨1時)開始,家家戶戶紛紛在門廳前排設香案,供上鮮花素果、清茶酒醴、素齋麵線、牲禮財帛等,祭拜天官大帝以祈求未來一年平安得福。如《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六〈風俗歲時〉就說:「(正月)十五日,人家多延道士諷經,謂之『誦三界經』;亦有不用道士,而自備饌盒以燒紙者。」拜完三界公之後,當天上午還要拜祖先,下午犒軍拜五營兵將,傍晚拜地基主,晚飯後才到廟裡賞燈看熱鬧。過完上元瞑,長達半個多月的年節就正式結束,回歸到平常的生活步調。

 ▲上元節民家拜三界公以紙糊燈座代表三官大帝
 上元節民家拜三界公道士讀祈福疏文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自序

博揚文化公司出版,2015年1月15日。

臺灣漢人社會的信仰興盛,民俗活動熱絡,這些眾多的信仰文化與民俗活動也構成了臺灣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
筆者生長在南投山城的一個傳統漢人家庭中,自幼即對臺灣漢人社會的民俗信仰有一定的濡染,但真正開始投入民俗文化的觀察記錄,則是而立之年結束職業軍旅生涯之後。三十多年持續關注臺灣漢人社會的民俗信仰與傳統藝術,也在近不惑之齡時重返校園,進入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已改名為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進修並獲得碩士學位,而短暫兩年的研究所進修,也讓筆者更加堅定於臺灣民俗文化的研究之路。
民國八十年代臺灣政府開始大力推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研究工作,傳統的民俗文化也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研究的熱門議題,直到近十年來,許多著名的傳統民俗紛紛被文化主管機關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此期間筆者也成為新北市、桃園縣等縣市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參與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並獲邀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文化資產相關論文,同時也為政府機關文化刊物撰寫民俗文稿,十多年來也累積了一些成果而差堪告慰。
收在這本文集的七篇文稿,即是筆者近十年來,在陸續發表與民俗信仰、文化資產主題相關者所選出。第一章是在媽祖信仰的基礎下,來探討媽祖的造像藝術;第二章以媽祖進香、遶境活動為主,考察其陣頭活動的差異;第三章也是以媽祖信仰為基礎,來分析其文化資產的價值;第四章則是解析漢文化中的虎崇拜文化脈絡,並聚焦於臺灣的虎爺信仰;第五章從城隍信仰的發展述說中元習俗與城隍之間的關連,並紀錄2006年嘉義城隍廟的中元祭典行事;第六章原為筆者在2012年接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針對市轄文化資產「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做專案調查記錄出版,並濃縮發表於土城義塚大墓公基金會所主辦的學術研討會;而第七章則是介紹臺灣地區住要的節慶、廟會活動及其民俗藝術,為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機關刊物《傳藝》雙月刊之邀,在2012年所發表的六篇專欄圖文稿。
臺灣的民俗文化就像一個挖掘不完的人文寶庫,收錄在這本文集的七篇文稿,雖然無法完整呈現臺灣傳統漢人民俗信仰文化的主要精神,尚祈聰慧的讀者能藉此得以管窺臺灣民俗的文化資產價值,也是筆者對於這塊生我、養我鄉土的一點微薄回饋。
2014年歲次甲午冬至之節
謝宗榮  謹誌於台北內湖耕研居


《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目錄
    自序
第一章、臺灣的媽祖信仰及其造像藝術
    壹、前言
    貳、媽祖信仰的流傳與歷朝之敕封
    參、臺灣媽祖的崇祀及其廟宇
    肆、臺灣媽祖神像的類型
    伍、臺灣媽祖神像的造型
    陸、結語
    參考書目
第二章、從文化資產的觀點看臺灣的媽祖信仰及其有關文物
    壹、前言
    貳、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保護
    參、媽祖神格與台灣的媽祖信仰
    肆、媽祖信仰文物的類型與特質
    伍、媽祖信仰及其有關文物的文化資產價值
    陸、結語
    參考書目
第三章、廟會祭典與陣頭藝術以媽祖進香遶境活動為例
    壹、前言
    貳、台灣的廟會祭典及其功能
    叁、台灣的進香、遶境活動
    肆、台灣民間的陣頭藝術
    伍、遶境活動中的陣頭
    陸、進香活動中的陣頭
    柒、結語
    參考書目
第四章、漢文化中的虎崇拜與臺灣的虎爺信仰
    壹、前言
    貳、崇虎信仰與儺文化
    參、辟邪神獸與虎神崇拜
    肆、漢人社會的崇虎信仰
    伍、台灣民間的虎、獅信仰
    陸、台灣民間的虎爺崇拜
    柒、結語
    參考書目
第五章、臺灣的城隍信仰與中元習俗—以嘉義城隍廟為核心之探討
    壹、前言
    貳、城隍信仰起源及其祀典傳統
    參、台灣的城隍廟與城隍信仰
    肆、中元信仰與台灣的中元習俗
    伍、厲祭、城隍信仰與中元祭孤
    陸、日治以後的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
    柒、嘉義城隍廟丙戌年慶讚中元道場
    捌、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
第六章、擺接義塚大墓公中元祭典
    壹、前言
    貳、無主孤魂信仰與中元習俗
    參、大墓公中元祭典之歷史軌跡
    肆、大墓公壬辰年中元祭典行事
    伍、結語
    參考書目
    附件
第七章、臺灣的節慶廟會與民俗藝術
    壹、點燈‧迎春‧鬧元宵上元節慶習俗及其民俗藝術
    貳、進香‧遶境‧閤境安—進香遶境活動及其民俗藝術
    參、驅瘟‧逐疫‧燒王船—台灣的迎王習俗及其民俗藝術
    肆、普度‧植福‧慶中元—中元普度習俗及其民俗藝術
    伍、禮斗‧做醮‧祈平安—禮斗、建醮習俗及其民俗藝術
    陸、暗訪‧夜巡‧顯神威—暗訪夜巡活動及其民俗藝術